陜西命名19家自然教育基地,福建加快實施智慧林業“123工程”

【本文底部】掃碼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69農村創業:為2021新農人提供精選的涉農創業新項目,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政策!



本文隸屬:農村鄉村產業融合(第109/120篇)

陜西命名19家自然教育基地

【陜西省林業局2022-09-13】近日,陜西省林業局、共青團陜西省委公布了19家自然教育基地,西安植物園、大熊貓國家公園周至管理分局、西安朱雀太平國家森林公園等19個單位獲得“陜西省自然教育基地”稱號。

陜西命名19家自然教育基地,福建加快實施智慧林業“123工程”

此次自然教育基地稱號命名工作根據《全國三億青少年進森林研學教育活動方案》、《關于加快推進陜西省自然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和《2022年陜西省關注森林活動方案》要求,經過自下而上推薦和相關專家實地核查完成。

今后,陜西各自然教育基地將進一步開展特色活動,推廣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教育課程,使之成為青少年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課堂。各地林業主管部門、團委將以此為契機,動員組織廣大團員、青年及社會力量積極行動起來,加快推進自然教育基地建設,倡導綠色生活,共建生態文明,為建設綠色陜西、生態陜西作出更大貢獻。

目前,陜西省已建成各類自然教育基地67處,年接待訪客10萬余人次。各基地選擇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內容組織開展特色活動,推廣具有時代特點、地域特色的自然教育課程,不斷提高基地的規模和質量,全方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發揮了示范和推動作用。

福建加快實施智慧林業“123工程”

【中國綠色時報2022-09-13(劉建波)】福建省林業局近日制定智慧林業“123”工程方案,到2025年,全面構建福建林業“天空地”一體化感知應用體系,建立天上看、地上巡、網上查資源監管新模式,建成主要業務信息系統全覆蓋新體系,實現政務數據縱橫貫通、政務服務“一網好辦”新格局。

“123”,即建設一個林業大數據中心,建設公務和便民兩大服務應用平臺,建設資源監管、業務應用、政務服務三大應用體系。

智慧林業一期工程為2022—2023年,省級財政投入6000萬元新購812臺小型無人機,配備全省所有鄉鎮、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地、省屬國有林場等,并在每個縣(市、區)建立林長制指揮中心,構建無人機全覆蓋監管體系。省級財政投入500萬元,開發林長制暨無人機應用管理平臺,用兩年時間建成衛星遙感、無人機監測、視頻監控、護林員網格巡查等為一體的“天空地”監測感知體系。

陜西命名19家自然教育基地,福建加快實施智慧林業“123工程”

智慧林業二期工程為2023—2024年,投入2000萬元重點推進業務應用和政務服務體系建設,包括新建國有林場、疫木監管、種苗、科技管理、林業碳匯、林業資金監管等系統,優化整合原有系統。

智慧林業三期工程為2025年,重點完善資源監管體系建設,包括新建自然保護地、濕地、野生動植物、執法等監管系統,推進智慧公園、生態共享館等信息化項目建設,繼續提高林業信息化水平,將數字技術廣泛應用于林業建設全過程。

陜西鳳縣發展特色產業富民

【中國綠色時報2022-09-13(趙俠 于波)】陜西省寶雞市鳳縣大紅袍花椒又迎來了一年的豐收季。雙石鋪鎮十里店村椒農朱寶平告訴筆者,他家的20多畝花椒能收2000多公斤干花椒,按現在的行情,能收入20多萬元。

鳳縣6.7萬畝花椒已全面進入采摘階段,預計今年花椒產量能達到4200噸,實現綜合產值4.7億元,帶動農民人均增收5800元。

來自甘肅徽縣的賀利會是一名采椒工,今年第一次來到鳳縣加入萬人采收大軍:“這里采椒一天能掙200元工錢,生活上也被照顧得很好,明年花椒紅了我們還來?!?/p>

鳳縣花椒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魏國銀介紹說,鳳縣緊密結合鄉村振興發展產業,一方面抓質量提升,大力推進花椒標準化示范園建設和低產園改造,上半年新建標準化示范園3200余畝,完成低產園改造1.1萬余畝;另一方面抓技術培訓,為群眾指導科學的種植管理技術。此外,通過公用品牌建設推廣、電商帶貨等方式,提高鳳縣大紅袍花椒的附加值,提升群眾的綜合收益。

鳳縣今年在鞏固提升傳統農業的基礎上,持續做強花椒、林麝、中蜂、蘋果、蔬菜、食用菌、中藥材等特色優勢產業,實施“特色農業倍增”計劃,走出了一條“以特富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今年上半年,鳳縣中蜂養殖規模達9萬箱,蜂蜜產量540噸,實現產值3410萬元;完成蘋果老園改造772畝,實施蘋果高質高效示范園項目,使蘋果種植規模穩定在5.6萬畝左右;食用菌總產量4100噸,實現產值4100萬元。

【聲明】本文(部分)內容與圖片來源于網絡,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涉農創業個人學習參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刪除。
>>>點擊這里免費下載 2021熱點涉農項目及惠農補貼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