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林田湖自然界的生命共同體,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要遵循自然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系統性、動態性及其內在規律,用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綜合運用科學、法律、政策、經濟和公眾參與等手段,統籌整合項目和資金,采取工程、技術、生物等多種措施,對山水林田湖草等各類自然生態要素進行保護和修復,實現國土空間格局優化,提高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彈性,全面提升國家和區域生態安全屏障質量、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永續利用。
【?山東省自然資源廳(山東省林業局)2022-09-30】今年以來,山東省棗莊市緊緊圍繞“山水林田大會戰”三年行動中期攻堅要求,精心組織、重兵投入,創新機制、狠抓落實,成效顯著。截至8月底,全市已完成植樹造林17622畝、荒山彩化7360畝、生態廊道120公里、濕地修復1850畝、林業有害生物防治232.4萬畝、山體修復1處、河道治理6條、公園游園建設提升26處、口袋公園90處、生態街巷116條、城區綠化節點建設提升91處、省市界域節點改造提升37處、城區內綠道(綠廊)建設提升76.95公里、城市立體綠化9.46萬平方米、行道樹修剪示范道路30條。創新山水林田系統治理模式成為“棗莊市十佳改革品牌”。
做亮建設文章,全力構建山水林田生態布局。
按照“按流域、成片區、沿綠道規劃布局”的綜合治理思路,圍繞今年計劃實施的36個片區22個攻堅戰共計263個重點項目,統籌推進護山、治水、興林、育田,集中攻堅治理打造,確保干一片成一片。滕州荊河上游綜合治理項目,全長13.5公里,全面開展山、水、林、田、路、村綜合治理,打造成為集生態修復、綠道構建、文化展示、景觀營造、產業帶動于一體的多功能生態屏障。臺兒莊區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生態景觀片區,規劃建設稻田濕地2000畝、河道治理7.5公里,串聯形成“水道、車道、綠道、慢道、騎行道、航道”六道并行的國家級大運河風景旅游大道。棗莊高新區人才公園提升改造項目,公園占地110畝,以“一環通兩帶,一軸串五點”的現代表現形式,營造充滿健康活力的生態游樂空間,實現了“全齡樂享”。
做活結合文章,讓群眾共享生態綠色福利。
通過深入推進生態與農、商、文、體、旅等元素協調融合發展,打通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雙向轉換通道,讓群眾享有更多的綠色福利、生態福祉。薛城區十里灣·田園沐歌片區,充分利用高效農業、紅色文化、自然生態等資源優勢,全力打造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的鄉村振興、鄉村旅游基地,如今,十里灣平均每日游客2000余人次,帶動就業上千人,年均增加村集體收入30萬元。嶧城區底閣鎮石膏塌陷地綜合治理片區,持續建設150兆瓦漁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不斷提升改造養魚池塘5000余畝,全年僅漁業收入就達8000余萬元,推動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同步提升,讓生態優勢轉變成綠色發展優勢。
做好創新文章,用實干打造荒山綠化先進典型。
創新投融資路徑。在地方財政緊張的情況下,各級積極轉變思路,采取市場化運作的方式,以有限的財政資金,撬動社會資本投入32.32億元,政府專項債投入2.91億元,有效破解“錢從哪里來”的難題。創新工作推進機制。大力推行重點項目建設“紅黃藍”牌管理,全面建立“一個片區(攻堅戰)、一個前線指揮部、一名縣級領導、一個牽頭部門”的“四個一”聯系幫包機制,落實“包協調、包服務、包督導、包質量、包竣工”“五包”職責。滕州市還把“大會戰”精品項目建設列入全市十件惠民實事之一,組織評選打分排名。創新工程項目建設模式。在荒山綠化方面,大力推行“工程造林+鄉村綠化隊+村護林隊+生態公益崗”模式,打造薛城區大馬山、長峪山、千山等荒山綠化典型。在破損山體治理方面,堅持以主要交通道路沿線治理為重點,滕州柴胡店鎮北宮片區破損山體生態修復工程采取掛網噴播綠化的先進施工技術,快速有效實現裸露山體復綠,起到了示范帶動作用。
【聲明】本文(部分)內容與圖片來源于網絡,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涉農創業個人學習參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刪除。
>>>點擊這里免費下載 2021熱點涉農項目及惠農補貼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