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是基礎!世界這么大,為什么農業非得誕生在這三處地方?

【本文底部】掃碼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69農村創業:為2021新農人提供精選的涉農創業新項目,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政策!



本文隸屬:10.鄉村民俗農耕文化(第72/78篇)

農業非常重要,農業是基礎,我國各行各業的發展都離不開農業做基礎。國防,工業,及全國人民都要用糧食,再者養殖業更需要大量的糧食來供應。如果沒有農村,農業,農民一切都是空話。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甚至連人類的生存都成問題。

農業是基礎!世界這么大,為什么農業非得誕生在這三處地方?

農業是伴隨人類文明最古老的一個現象,如果把文明理解成一個立體結構,可能最穩定貫穿的軸心就是農業。數字社會就10年,信息社會不到50年,工業社會有幾百年,但農業,1萬年?;蛟S將來出現了“宇宙社會”,但農業依然會存在,它就是文明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農業起源地不是自然環境的“優等生”

在農業起源之前,人類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200多萬年,依靠漁獵和采集,完成了從猿到人的進化。學術界把“大自然中有什么就拿過來什么”的獲取方式,稱之為“利用型經濟”,而農業讓人類有了生產,產生了“生產型經濟”。

為什么遠古人類要那么努力地付出大量勞動去生產呢?一種主流觀點認為是因為人口壓力。人口數量的不斷增長,讓僅僅依靠漁獵采集難以為繼。有這樣一個數據,一個五口之家,通過“利用型經濟”,所需土地空間是100平方公里;而在農業社會,只需要30畝地,也就是0.02平方公里,這大大加大了土地的人口承載力。

在世界地圖上看農業的起源地,共有三個圈:西亞北非,在1萬多年前馴化了野生小麥;中國的北方和長江中下游地區,也在大約1萬多年前,谷子(小米)、黍子(黃米)、水稻,完成了馴化;美洲大地,從北美的墨西哥延伸至南美的安第斯山脈,距今約7000年前,玉米、甘薯、馬鈴薯等馴化完成。

世界這么大,為什么農業非得誕生在這三處地方?這三處其實有一個共同特征,它們都不是自然環境的“優等生”,甚至是位于近似惡劣的條件下,不過又在小面積的范圍內有河流可供灌溉,比如,古巴比倫的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以及中國的黃河。

這樣的自然條件,能夠允許人類生存,但一旦人口增加到一定程度,單純地向大自然索取就會無法滿足需要。于是,當人們無意中發現種子落地可以萌生、獵獲的動物可以馴養,那么就制造工具、興修水利……一切都需要思考,一切都需要創造,于是,文明之火被點燃。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農業從一開始,就充滿了砥礪奮發的精神。

農業是基礎!世界這么大,為什么農業非得誕生在這三處地方?

農業是人類的一個錯誤?

《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作者賈雷德·戴蒙德有一個著名的觀點,認為農業可能是人類演化史上最大的錯誤。

首先,農業影響人類健康。在采集漁獵時代,人類的飲食結構比較全面,但在農業時代就比較單調,漢代的小孩在2-5歲時,有明顯的營養不良現象。定居之后,人口密度增加,傳染病也隨之而來。在農業剛起源時,人類的壽命是縮短的。

其次,農業帶來了社會的分化,帶來了一些人對另一些人的控制和剝削,所謂的文明社會起源是奴隸社會。還有,人類開始破壞環境,森林被砍伐,沼澤被排干,大量土地變成耕地。所以,人與自己、人與人、人與環境,農業都帶來了負面影響。

戴蒙德還特別強調兩個原因:一是資源的浪費,一方面農業需要大量儲備,但量很難把握,另一方面是社會分化產生了資源分配不均;二是帶來了大規模的暴力與戰爭,不是說采集狩獵者就沒有暴力,只是那時候人口基數太小,只有到了農業社會,才會發生幾十萬人的廝殺。

戴蒙德的觀點可以自成一說,但絕對不能否認農業為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發展。沒有農業,就不會有文明,任何一個文明都立足于農業基礎之上。采集狩獵時代,所有東西都是共享的,沒有等級,似乎特別美好。但那個時代的生產是被限制的,所能支撐的人口必然有限,就像《三體》中說的,是被“鎖死”的。

進化論中講“適應”,著名社會學家潘光旦認為應該翻譯成一個中國傳統詞——“位育”,出自《中庸》的“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拔挥睆娬{的是主體,而“適應”強調的外部條件。位育的意思是,外部的條件為我所用,而非我不斷去適應外部。

潘光旦用“位育”來翻譯“適應”,反映了中國農業社會博厚悠久的一個特征。中華文化是一種養育的文化,認為每個人都是一粒種子,最崇尚教育,發明了完善的考試制度,以考試來實現社會階層流動,其實這就是一個最早的開放的文明。

中國歷史的“小麥時代”與“稻米時代”

《史記·夏本紀》中講大禹治水,“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濕”,大禹命令一個叫“伯益”的人給大家水稻種子,可以種在低洼潮濕的地方。在“四大發明”之前,中國送給世界最大的禮物是農業。有一個統計,如今世界上以水稻為主食的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60-70%。我們走到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只要端起一碗米飯,它的最早馴化地就是中國。

不僅如此,中國人還發明了偉大的“輪作復種”,比如北方的冬小麥的“兩年三熟制”,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在今天的山東一帶;而南方的“一年兩熟、稻麥輪作制”,最晚在北宋時期成熟。

中國的歷史,換一個維度,可以用一部農業史來串聯。

《呂氏春秋》中說:“夫稼,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養之者天也?!边@是古人對農業的一種定義。古代給孩子的蒙讀歌本《千字文》中有一句話,“治本于農,務茲稼穡”?!对娊洝氛f“滮池北流,浸彼稻田”,這可能是中國文獻中最早有關稻田灌溉的記載。

春秋戰國時期,農業成為一種謀略:吳越爭霸,越國借口饑荒向吳國借糧,第二年豐收后,把種子蒸熟后還給人家,造成吳國饑荒;《戰國策》中記載,“東周欲為稻,西周不下水”,東周、西周是黃河流域的兩個小國,東周在下游,西周在上游,東周想種水稻,西周卻控制了水源。

秦國的農業一直很發達,《呂氏春秋·上農》等四篇農業論文,反映的是那個時候對農學的思考。秦統一六國后,秦始皇“焚書坑儒”,但焚的書是有選擇的,“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

漢代思想家董仲舒在讀孔子編撰的史書《春秋》時,發現其他糧食作物孔子都不關注,他只記載麥與禾。小麥在一萬年前從西亞起源,在距今五千年前擴展到東亞、進入中國。它擊敗了中國北方原有的谷子、黍子、糜子等作物,并影響到此后中國歷史的走向。從漢代開始,中國歷史進入“小麥時代”。

三國時期,曹操屯田許下,頒發專門的法律來保護小麥生產。重視農業生產,是曹魏統一北方的基礎。三國鼎立的歷史,甚至可以看作是兩個南方稻作農業政權和北方旱地農業政權之間的較量。

到了唐朝,開始“仰江淮以為國命”,江淮地區以水稻種植為主,國家已經離不開江淮地區稻作農業了。中國的歷史如果以作物來分,由此進入到“稻米時代”。稻米甚至可以形塑國家的版圖。

宋初曾經想通過水稻種植,將與遼的邊界固化在河北沿邊地區,種植水稻的地方歸宋,不能種的地方就歸遼。這樣做雖然取得了一定成功,但隨著北宋中后期氣候轉寒,這種成功并沒有持續太長時間,到了南宋,就變成以淮河為界。北宋時,宋遼邊界基本在游牧業和農業之間,到了南宋,宋金的邊界是以水旱農業為界,北方是旱地農業,南方是水田農業。

到了明清,中國人口由兩億翻番到4億,這些新增長的人口是靠美洲傳來的馬鈴薯、玉米、甘薯養活的嗎?作用有,但可能沒么那大,主要還是靠稻麥——提高單產、擴大種植面積。

宋代以后,源于南方的水稻種植技術開始向北方傳播。據各地的地方志記載,中國西北地區、東北地區、西南地區等很多地方,最早關于稻作的記載出現在明清時期。

從這些歷史的細節中,可以看到農業對中國這個農業大國產生的巨大影響。

(根據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韓茂莉、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唐曉峰、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博系教授陳勝前、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曾雄生在《農為邦本:中國農業一萬年》論壇上的發言寫作)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 來源:中國青年報。

【聲明】本文(部分)內容與圖片來源于網絡,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涉農創業個人學習參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刪除。
>>>點擊這里免費下載 2021熱點涉農項目及惠農補貼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