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研學游:是景區也是課堂,是旅游更是教育
當景區遇上研學,會碰撞出什么樣的火花?青少年在行走的課堂中能學到什么?如何能實現寓學于游?海南日報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研學不僅是“旅游+”,更是“教育+”。李冬林表示,研學并非走馬觀花,不是到旅游景點打卡,而要有清晰的目標、主題、內容,還要有成果。該園區將繼續深入挖掘研學產品應有的教育意蘊 Continue reading 海南研學游:是景區也是課堂,是旅游更是教育
當景區遇上研學,會碰撞出什么樣的火花?青少年在行走的課堂中能學到什么?如何能實現寓學于游?海南日報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研學不僅是“旅游+”,更是“教育+”。李冬林表示,研學并非走馬觀花,不是到旅游景點打卡,而要有清晰的目標、主題、內容,還要有成果。該園區將繼續深入挖掘研學產品應有的教育意蘊 Continue reading 海南研學游:是景區也是課堂,是旅游更是教育
湖北英山縣夏季鄉村清涼游精品線路:英山四季花海景區、英山童玩谷生態園、英山桃花沖旅游度假區、英山長征精神體驗園。英山童玩谷生態園總規劃面積1000畝,已建成果蔬種植采摘基地、苗木基地、童玩谷中小學生研學基地、園林餐廳和園茶居民宿五個功能區的農旅綜合體。童玩谷生態園是國家AAA級旅游景區、湖北省休閑農業示范點、 Continue reading 湖北英山縣夏季鄉村清涼游精品線路:四季花海景區,童玩谷生態園…
近日,2022山東省生態研學研討會暨省研學旅行創新線路設計大賽現場會在山東東營舉辦,政府主管部門有關負責人、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共同探討研學旅行高質量發展之路。您在建議中提到農耕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讓更多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知農、愛農、學農并保護和傳承農耕文化。 Continue reading 山東推動研學旅行高質量發展,關于基層學校農耕文化的繼承傳播
陜西省委省政府出臺的《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實施意見》明確指出,貫通產加銷、融合農文旅、對接科工貿,推進鄉村產業融合發展……近兩年來,文旅融合發展推進鄉村振興在陜北、關中、陜南各地持續綻放活力。由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等聯合主辦的西安市研學旅行推廣活動暨“西安旅游協會·教育研學分會”揭牌儀式舉辦。 Continue reading 陜西以產業融合發展推進鄉村振興,西安以研學產品推進青少年游學
近日發布的《2021年四川省鄉村旅游年度報告》顯示,2021年,四川省鄉村旅游總收入3637.43億元,同比增長15%;鄉村旅游接待總人次4.66億人次,同比增長17%,全省鄉村旅游經濟整體呈現出恢復性增長的態勢。地學研學—漫步四川,尋找地球深處的奧秘”“農博研學—從油菜到菜油”“品質研學—昆蟲旅館長啥樣兒,孩子們來告訴你”…… Continue reading 農博研學,地學研學,品質研學…四川探索研學旅行的經驗之談
目前,我國研學旅行行業存在基地評選標準掌握不準、課程體系不健全、研學設備設施落后等問題。近日,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通過線上開課方式,開展了研學旅游專項培訓。隨著我國研學旅行市場發展迅速,對研學旅行指導師提出了現實需求。在近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向社會公示了18個新職業信息,其中,研學旅行指導師擬納入新版國家職業分類大典。 Continue reading 文旅游部開展研學旅游專項培訓,研學旅行指導師納入國家新職業行列
山東省精品旅游促進會等單位共同主辦的“2022第三屆山東省研學旅行創新線路設計大賽和山東省精品旅游文創設計大賽”啟動儀式暨新聞發布會在濟南野生動物世界舉行。山西省首屆研學旅行課程設計大賽決賽中,共40個研學課程設計團隊進入決賽。決賽環節,經過課程講解展示、現場答辯、評委點評等環節,評審組專家從課程介紹、課程目標、可行性分析、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安全保障六方面進行現場打分,院校組和社會組各評選出前十個精品課程進行獎勵。 Continue reading 山東山西開展研學旅行創新設計大賽,福州推出好年華聚福州研學活動
農業文化遺產從某種意義下體現了自然遺產、文化遺產和文化景觀的綜合特點,是一類復合性遺產。需要地方政府組織相關專家和文化學者,認真梳理整合相關的內容,組織編寫出農業文化遺產相關的科普讀物,在中小學開展勞動教育和研學旅行課程,讓這些散發著濃厚土地芬芳的教材走進學生的心田,讓農業文化遺產成為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項目。 Continue reading 農業文化遺產集自然,文化遺產與文化景觀為一身,如何保護和發展?
湖北神農架國家公園獲批命名“十四五”第一批全國科普教育基地。通過長期科普實踐,神農架國家公園還榮獲“清華大學研究生社會實踐地學系一星級基地”“湖北省科普示范基地”“港澳青少年內地游學基地”“湖北省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實踐教育基地”“湖北省觀鳥基地”等一系列獎項。近日,重慶市林業局、重慶市衛生健康委、重慶市民政局聯合認定了重慶市首批森林康養基地。 Continue reading 湖北神農架獲批全國科普教育基地,重慶認定13家市級森林康養基地
讓農業文化遺產活起來,需要充分發揮其在農產品供給、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等方面的多種功能,提升其多元價值。保護農業文化遺產,僅僅依靠各種組織、規范遠遠不夠,要想讓文化迸發出生機,需要每一位村民的積極參與。還需要地方政府組織相關專家和文化學者,認真梳理整合相關的內容,組織編寫出農業文化遺產相關的科普讀物,在中小學開展勞動教育和研學旅行課程,讓這些散發著濃厚土地芬芳的教材走進學生的心田,讓農業文化遺產成為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項目。 Continue reading 如何保護發展農業文化遺產:建立參入激勵機制,以產業促推合理利用
貴州省林業局召開中德財政合作貴州省森林可持續經營項目總結暨自然教育基地建設會,項目建設過程中引進了德國自然教育理念,中德合作在貴陽長坡嶺建成全國省會城市第一個森林體驗教育中心 ,發布第一批省級自然教育基地10個,推動貴州省自然教育的發展。以豐富自然資源為依托,眉山片區將“瓦屋四季”主題的自然科普課程,延伸為“生態行、科考匯、小衛士、童年夢、美育家、生存營”六大自然教育主題,設置了4個碧山課程、4個映雪課程、21個特色課程和18個擴充課程。 Continue reading 貴陽建成首個森林體驗教育中心,四川打造山水自然教育課程體系
推進非遺進校園工作,對青少年進行非遺教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薪火相傳的重要方式。通過積極探索非遺融入校園的新方法、新途徑、新技術,讓非遺在校園扎下根來。由濟南市文化和旅游局主辦的“中國夢·非遺行”文化傳承系列公益活動走進濟南市歷下區立德學校。由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指導,廣東省非遺工作站主辦的2021年度廣東省“非遺進校園”優秀案例征集活動正式公布獲獎結果。蘭州市少年宮帶著“城鄉少兒話友誼心手相牽共成長”關愛留守兒童研學活動來到永登縣張坪小學,包括泥塑、剪紙、葫蘆雕刻、蘭州鼓子、 Continue reading 非遺文化進校園:積極探索新方法新途徑新技術,讓非遺在校園扎根
近年來,自然教育在中國受到廣泛關注,自然教育實踐在各地蓬勃發展,形成了具有中國新時代特點的全新業態。對“自然教育”的概念,目前尚未有統一的界定。從知識需求來看,自然科普需要以大量的科學知識為載體,使公眾形成科學理性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而自然教育則不需要以特別深奧的專業知識為背景,從業者更強調要儲備相關領域基礎類知識,一次農耕體驗、一場自然游戲、一次森林之旅,都是一次自然教育的過程。 Continue reading 自然教育內涵意義及發展趨勢怎樣?自然教育與科普教育有哪些區別?
大興莊鎮西柏店村位于平谷區西部平原區,距平谷城區8公里,是全國最大的食用菊生產基地。藥谷江村菊花園種植面積達600余畝,菊花品種500多個,已建成菊花觀賞館6000平方米。自2017年以來,藥谷江村景區菊花園每年9月至11月舉辦“品菊季”,年均接待游客約60萬人次,門票收入達500余萬元。菊花園產業集花卉種植、加工廠、銷售和農業觀光旅游為一體,實現農旅高度融合,帶動當地鄉村旅游的井噴式發展。 Continue reading 北京平谷“菊花村”與貴州麻江菊花園:農旅融合開拓鄉村新局面!